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助力綠色產業振興
2021-12-01
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發展農業能夠使農民致富的要求;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提供綠色安全農產品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既符合我國資源稟賦的實際,又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通過赴30余個鄉村開展調研,筆者認為,要發展好高效生態農業,需要重點把握5個方面。
?
一、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基地村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村是重要的實施單元。依托不同村莊的資源稟賦,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基地村是十 分重要的基礎環節。要注重耕地保育與立體種養,提高土地產出率;注重山地果(茶)園建設,提高勞動生產率;注重農牧結合與循環利用,提高污染防控率;注重庭院經濟與合理開發,提高農民增收率;注重設施農業與規范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而形成田園綠色立體開發—山地綠色植被維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鄉村庭院交互映襯—生態宜居康悅生活的綠色生產基地與宜居美麗村莊的新風貌。
?
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高效生態農業特色鎮
嚴格遵循生態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律,充分發揮不同區域農業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以綠色發展理念謀劃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以市場需求引領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資源配置,以優化增長方式推動鄉鎮產業振興。大力構建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有效服務兩大體系,強化科技和人才的兩大支撐,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兩大建設,建設富有特色的田園風光綜合體,打造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的產業園區,以特色產品維護生命力,以特色產品提高競爭力,以特色產品擴大影響力。
?
三、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創建高效生態農業示范縣
依托縣域特色與優勢資源,打造綠色農業(林業、漁業)全產業鏈運營體系,把產業鏈主體(安全生產、高效加工)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高效生態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準生產,培育高效生態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立足縣域產業布局與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的優勢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強鎮、產業開發集群、生態食品新城。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把高效生態農業現代化示范縣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以提升高效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為切入點,建立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以縣(市、區)為單元開展區域生態經濟與高效生態農業示范縣創建,形成梯次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現代化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
四、發揮農業多樣功能,形成高效生態農業新集群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種養加產業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充分挖掘生態農業與鄉村景觀的多樣功能,因勢利導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鄉村基礎設施,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創立高效生態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區,以產業開發示范園區為依托,形成并壯大在保護中開發與開發中保護的新興產業集群,壯大種養加銷聯合體建設,促進縣域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以科技創新帶動縣域科技創業,為營造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發展格局奠定良好基礎。
?
五、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同體
鄉村是山水林田湖草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人與自然和諧共同體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則以一個村落或小流域為一個系統,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美化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在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與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是鄉村的基本構成,建設區域人與自然和諧共同體,不僅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更強調美麗景觀與生態宜居之間的關系,要通過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設農村社區和美麗鄉村。
?
作者:翁伯琦(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
?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資請注意風險,并謹慎決策